为共享各兄弟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成果、共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创新、共商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学科申硕的建设路径和对策建议,11月16日上午,“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大学等11所高校的学界嘉宾出席会议。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学校申硕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铁虎,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王冠,党委书记、副院长杨占伊,副院长徐波锋,副院长杨艳和学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指导,西安外事学院主办,人文艺术学院承办。会议由王冠院长主持。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王冠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启幕
共聚一堂,共谋学科发展新篇章
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教授致欢迎辞
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教授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并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兄弟院校的领导、教授及专家,共同探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相聚。
他指出,西安外事学院的人文学科虽然拥有年轻活跃的师生队伍和灵活的教研机制,然而也面临建校历史短、学术基础不深厚等问题。在传统学术和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路,既要扎根于原来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功底,也要能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我们正全力以赴,努力将学科建设成陕西省内一流,并寻求在新闻传播等领域的新突破。希望通过此次研讨激发热情,加强联系,共同为陕西高等教育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明德教授致辞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新闻传播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明德教授致辞。他表示,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立校之本与发展之基,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自建院以来,人文艺术学院在凝练创意化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学院在师资力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毫不逊色,部分指标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学院22年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外事人献身民办教育事业、励精图治、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同样是这种奋斗精神的体现。他强调,大家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积极进取,力争一流。相信通过此次深入研讨,西安外事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方向定位将更加明确,办学层次将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将早日实现,社会影响也将更加广泛!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徐波锋教授对学院和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介绍,为会议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表示,人文艺术学院始终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战略以及陕西省追赶超越战略,秉持新文科融合发展理念,形成了“中文与教育、新闻与传播、表演与设计”三大专业集群。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基石与核心动力,为实现学院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不断找差距、明方向,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做达标后的升级和提炼。学院将以此次硕士点申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01
智慧交融:共谋学科创新与发展
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周德仓教授主持上半场研讨会。来自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展开了精彩的主题探讨交流。
主题发言1:《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情况汇报》
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王俊荣教授
王俊荣教授从学科专业概况、实践教学、专业学位领域(方向)、学科专业建设计划、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研、科研成果等7个方面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王俊荣教授指出,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导向、三个保障、四个融合、五步推进”的“12345”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持续不断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强化校外实习实践,以赛带练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倡导扶持创新创业,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检验专业理论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针对当前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学院也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凝练专业领域特色、强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主题发言2:《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机遇》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创始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明德教授
李明德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科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学科,与国家需求紧密衔接已成为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元,单一学科难以应对,因此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学科过去已逐渐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拓展出了政治经济、政治传播学等富有成效的交叉领域,但仍偏向于人文社科交叉。
目前,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融合进入到了文理工交叉的新阶段,与媒介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科内容进行交叉融合。李明德教授进一步表示,跨学科发展需立足本学科,促进共同繁荣。随着学科边界模糊和技术介入,如何有效利用交叉融合成为关键问题。若交叉融合破坏学科独立性、侵蚀学术资源,则会不利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与媒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时,需重视守正创新。
主题发言3:《启动社会服务做引擎 推动教学科研再创新》
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韩隽教授
韩隽教授指出,可以把社会服务作为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主要引擎,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全面而综合的能力来服务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同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应用型学科如新闻传播学来讲,社会服务不仅能够提升科研和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科既追求高精尖的发展,又注重接地气的实践应用。
韩隽教授认为,要将边缘化的“社会服务”放在“触点”位置,拉动科研,反哺教学,此外,教师在重视知识、技术产生的同时,也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即强调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这意味着教师在追求“顶天”之学术研究的高度与深度时,也能自觉躬身学习并掌握“立地”之社会服务技能,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学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主题发言4:《智能传播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面临的挑战》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栋教授
郭栋教授从“过程”和“出口”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他提出,要缩短实践与课堂的差距,构建涵盖理论、案例、伦理及实务的全方位教材体系,以强化教学环节并助力专业与学科建设;实施“以赛促教、以教促研”策略,通过数据新闻、网络编辑等赛事融合实务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借助媒体公开发布;深化校媒合作、企业课堂融入及业界导师制度,自大一始即提供业界导师指导,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助力学院发展。
此外,人才引进需凸显全媒体与人工智能融合特色,吸纳跨学科背景的博士加入,增强团队多样性与融合性。他表示,高校可探索双学位设计,如计算机与文学双学位,以复合型人才优势积极应对就业市场中对文学学士的“偏见”。
主题发言5:《AI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江教授
孙江教授指出,媒介技术作为信息传播之基重塑了人类感知社会文化和传播观点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教育理念与方法,引发了对媒介技术与传播教育关系的持续反思。
随着AI时代的到来,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聚焦于拓宽智媒领域的知识版图,实现新闻传播学与AI数据科学、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以应对AI编辑、AI策划等新兴岗位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塑造具有跨界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既具备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技能,又掌握AI技术、数据分析等多元专业能力。
此外,还需强化AI与数据素养,将数据思维与分析能力作为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技能。在培养路径的改革方面,也要适应教育范式的新变化,一方面聚焦AI+内容生产的核心业务场景,另一方面在写作、编辑、策划等传统课程中渗透智能思维。
主题发言6:《新闻与传播专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建友教授
黄建友教授就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建设和申报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定位与特色是关键。要依托外事学院在西安及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精准服务西部。立足西安外事学院办学特色,对标教育部明确的专业方向,聚焦具体领域,形成特色方向。
2.紧密对准行业需求。结合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将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3.在实践导向下,强调培养创新型、融合型、应用型人才,确保申报内容符合政策要求与规范建设。
4.加强与学界、业界专家的沟通联络,全校协同,提前布局,逐项解决申报难题。
02
深化探讨:共筑申硕建设之路
研讨会的下半场由西安外事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王俊荣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新闻传播学科的申硕建设路径和对策建议”展开了深入探讨。
主题发言7:《跨学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丛红艳教授
丛红艳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路径的几点经验与建议:
1.要明确学科定位与特色,立足外事学院区位优势,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形成鲜明学科特色。
2.强化现有学科基础,需充分展示学院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底蕴及其与新传学科的紧密联系,以助专家理解申报方向并认可其合理性与前瞻性。
3.关注申报数据精准性,准备材料时应特别注意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科研项目等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展现学院实力与潜力。
4.注重平台建设与社会兼职,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行业协会平台等资源,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兼职,提升学院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5.全校协同、提前布局,逐项解决申报难题,并与学界、业界专家保持密切沟通联络,为申报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
主题发言8:《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及申硕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赵文义教授
赵文义教授基于迈克尔·舒德森教授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新闻传播学科应是开放的,只要讨论对象涉及新闻传播领域,就应纳入其中,学科内容不应自我设限,否则将陷入内卷,难以创新,更无法向纵深发展。
目前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参差不齐,需加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考。对于西安外事学院而言,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院校机制灵活的优势,邀请业界专家进课堂,提升实习效率和效果。同时,加强教师培养,多措并举激励教师积极思考和研究。
主题发言9:《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申报的要素分析》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方亭教授
方亭教授结合西安石油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申报历程,指出了申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师资力量短缺、专业特色不足等核心问题。基于此,方教授提出了五大策略:
一是明确特色方向,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经济,打造独特研究领域。
二是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及骨干的培养,全校联动加速成长。
三是整合案例成果,全面精准地展示教学、科研及竞赛成果。
四是精选实习基地,确保纸媒、广电、融合媒体及大型企业全覆盖,强化行业导师参与及学生成果产出。
五是完善培养方案,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毕业要求宽严相济。
主题发言10:《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金石教授
金石教授分享了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点申报及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和特色,希望能给外事学院申硕工作以参考。
她表示,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新闻传播学院和党委宣传部唯一的部校共建单位,学院拥有独特的学科地位和社会服务使命。因此,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尤其注重凝练特点,打造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通过德育新模式,培养大量具有使命感的卓越新闻人才;在教学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与中宣部、教育部等单位开展人才互聘,形成了独特的师资队伍构成;在学生培养方面,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了解区情国情,更好地实践专业技能。同时,学院还利用对口支援的优势,与多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联合培养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主题发言11:《从“融”到“智”:新的媒体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田萱教授
田萱教授探讨了新媒介生态特征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并结合西安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分析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
田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与新技术主导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并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业界经典案例来看,基于智能技术的新闻产品生产实质上是一种人机之间的交往和传播方式。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并利用人工智能的价值,把握人与机器的融合度。
同时,新闻传播教育不能仅仅跟随行业和市场,而应成为行业的合作者和引领者,强调新闻意识、新闻核查以及采访写作等核心技能的培养。
主题发言12:《数字化在场与虚拟性交往:基于大学生线上学习自我呈现的新闻传播教学思考》
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陈红副教授
陈红副教授围绕学科建设这一核心议题,结合西安工业大学新闻传播硕士点建设的具体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她指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和教学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日益普及。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教学场景已成为师生共同高参与度、强互动性的开放信息系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因此,学科点的建设需与学校整体紧密关联,充分利用学校特色和已有资源,为学科点提供方向和导航。
此外,从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可以建设师生共创的课程体系以及校级新闻传播学教学案例库,以师生共同实践的案例为基础,逐步融入核心课程建设,形成课程特色。
在后续建设过程中,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除教学竞赛外的各类专业竞赛,这也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落幕
携手共进,共创学科新辉煌
在圆满落幕的“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我们见证了思想的火花四溅,智慧的碰撞交融。西安外事学院与兄弟高校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回顾了新闻传播学科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并前瞻性地探讨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携手共进、共创辉煌的起点。
西安外事学院将紧密携手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同仁,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之中,共同探索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如何更好地赋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携手推进新闻传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将新闻传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教学模式创新推向新的高峰。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合作,定能开创新闻传播学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