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人文艺术学院的砥砺奋进之路——西安外事学院建校三十周年献礼

发布日期:2022-05-19 17:13 点击量:

人文艺术学院 王 冠 王 璐

今年五月二十二日,是我们西安外事学院建校30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也迎来了人文艺术学院建院的第20个年头。学校和学院双喜临门,堪为盛事!

回首20年的办院史,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弹指一挥间,令人倍感心潮激荡。人文艺术学院的建院史,是外事建校史的一个缩影;人文艺术学院师生的成长史,也是外事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办学历程的一组群像代表。在建校30周年之际,回忆人文艺术学院20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曲折变迁的发展往事,总结过往,展望前路,是校庆活动的应有之义;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必然会在情感与理性的激荡中,生发出一系列的回忆与思考。

20年办学探索的里程碑

西安外事学院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初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年代。人文艺术学院属于后起之秀,在建校十年之后的2002年,已经进入到21世纪,才开启了学院的草创期。20年来,在校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的领导和关怀下,人文艺术学院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谨记“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校训,践行“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校风,按照学校创始人黄藤董事长“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的精神指引,经历二十年风雨征程,薪火相传,艰辛求索,在“鱼化龙”这片热土上,从困境中创业,在艰难中崛起。学院历经三次分合变迁、三改院名、管理震荡、困难丛生,从全校规模最小、综合实力最弱、影响力最小的一个学院,以不屈不挠、卧薪尝胆的精神意志,昂首发展成为如今的外事第一大学院,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85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占比40%,硕士博士教师占比95%。学院建有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多个,建成数字传媒艺术实验中心、教育实验中心、表演艺术实验中心、语言实验中心四大实习实训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达到200余家。

如今的人文艺术学院,是学校的一个综合性、特色性的重点建设的专业学院,设立中文、教育、新闻传播、广电艺术、表演、音乐(古琴)、艺术设计、环境景观等8个系,开办13个普通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园林、表演、音乐表演),6个高职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新闻采编与制作、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聚合为中文与教育、新闻与传媒、戏剧与音乐、设计与园林四大专业集群,涵盖了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5个学科门类,涉及9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学院学科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学院拥有4个省级一流专业(表演、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占有全校一流专业总数的半壁江山;有2个校级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教育学);有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基地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普通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示范中心1个,省级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级优秀辅导员4人,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白鹿原》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一等奖”,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入“陕西省2016年精品文化扶持项目”;学院被陕西省教育工委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委。

20年来,人文艺术学院总计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了近2万余名各类合格的毕业生。其中,从建院到2012年,共培养了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试点以及普通本专科等毕业生7500多人。2013年以来,共培养了普通本科专科毕业生12400余人。

今日之人文艺术学院,各项工作跃升到新的发展水平,朝气蓬勃,兴旺繁盛,学科荟萃,人才济济,蔚为外事之大观!今日之人文艺术学院,秉持新文科“人文+艺术”融合发展理念,“以人文支撑艺术,以艺术彰显人文”,全面实施“阅读+写作+思辩+创意+竞赛+项目”六位一体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精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作素质、创业潜能的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文艺术人才,一流人才不断涌现,一流专业群日臻建成,一流专业学院指日可待。

20年砥砺奋进的风雨征程

2002年的春天,一个崭新的专业学院,在全校师生的惊喜期待中诞生。在董事会决策下,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总体规划,于当年4月开始筹建人文学院。首任院长由学校秘书长、西北大学郗政民教授担任,副院长是西北大学薛迪之教授(主管教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郭福堂教授(主管学生)。学院当年开设新闻、法律、广告、文秘和财经文秘5个高职和自考专业,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总共不足20人,当年仅招生589人。学院最初的办公空间,是鱼化湖畔大树下一个简易平房里薛迪之副院长的办公室,从此开启了学院建设艰难的第一步。

2003年,人文学院增设学历文凭试点教育的室内装饰和电视艺术两个专业,学生总人数达到1585人,师资队伍扩大到53人,新建了非线性编辑等7个实验室。到2004年1月,公炎冰任学院院长,汪建国担任副院长(主管学生),增设了园林工程技术、应用法律、装潢设计、动画与游戏等4个高职和学历文凭试点专业,学生总人数达到2613人,教职工人数扩大到72人。

2005年是人文学院在早期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随着学校升本成功,学院的新闻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先后获批招生,进入到了本科教育的新阶段,同时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两个高职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被评为陕西省教学改革优秀试点专业。学生人数增加至3789人,教职工82人,实验室23个,并且成立了第一个科研机构——艺术研究所。

2006年,学院与全校师生共同经历了教育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严格洗礼,规范化管理得到明显加强。学院增设了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数达到了3927人,教职工87人,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所。

矢志创新,敢为人先,是外事人的精神基因。根据陕西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007年7月5日,学校董事会高瞻远瞩,决策依托人文学院成立西北地区高校中首家文化产业学院,发挥办学体制自主灵活的优势,形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两院一体的管理运行格局,聘任著名文化学者、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为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西安文理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学民为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同年11月,西安文理学院中文系原主任贺信民教授担任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任国良担任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助理(主管学生)。

从2008年到2010年,学院陆续新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园林、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和表演5个普通本科专业,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方向),新增播音与主持的高职专业。学院进入到以普通本科和高职教育为主体的学历教育新阶段,过去以自学考试教育和学历文凭试点教育为主体的非学历教育,至此停止举办。学院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是学院获得第一个省级荣誉。但是,各类在校生规模几年来始终在3300—3600人之间上下徘徊,教职工总数不突破百人,学院的综合影响力尚小,学科专业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艰辛的爬坡阶段。陕西电视台原副台长张书省开始担任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管党建、行政)。2011年6月17日,学院成立了张季鸾纪念馆,肖云儒兼任馆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发来贺电。当年学院被陕西省教育工委授予“全省教育系统201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12年7月,学校启动改革,将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分设为两个学院,各自独立设置,分体运行。肖云儒担任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两院的院长,贺信民任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延安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马泽教授(主管教学)和杨占伊(主管学生)任副院长。分设后的人文学院仅余学生2415人,教职工54人。一年之后的2013年6月,人文学院与文化产业学院再次合并,肖云儒为名誉院长,学校委派校学科与师资建设中心主任王冠教授担任院长,贺信民、杨占伊、赵元苍任副院长。两院合并后全院仅有学生3300人,教职工94人。

站在新的出发点上,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提出了“板块式建设、特色化培育、个性化发展、散点式改革”的建设思路,在较短时间里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在2013年秋季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人文学院全体师生经历了严峻的国家大考,顶住了压力,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专家好评,向学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进入2014年,学院将治院理念调整为“板块式建设、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培育、个性化管理”,顺利通过本科评估后的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巡视诊断工作,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密切跟进传媒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传媒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学校决定表演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脱离人文学院分设为影视学院,独立运行。学院仅余学生3453人。

2015年1月,学校决策将原外国语学院合并至人文学院,联合成立文学院,肖云儒为名誉院长,王冠继续担任院长,张建华(主管教学)和舒忠(主管学生)担任副院长,赵元苍任院长助理。合并后的文学院在校生4844人,教职工227人。

2016年,学院确立为“教学改革年”,全体教职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狠抓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狠抓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除了提振原外国语学院各外语学科专业不断萎缩的颓势,还成功申办了俄语和朝鲜语2个本科专业,开创了学院外延发展的新局面。随后一两年内,除英语学科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部保留外,其余外语学科各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陆续划转至国际合作学院。3月,原朝阳担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下半年,潘君(主管教学)和张建良(主管学生)先后调至文学院担任副院长。学院当年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

从2017年开始,学院的建设发展逐年提速。学院领导班子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维;精准改革,重点突破,激励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奋力开拓,扎实深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内涵建设,新增了学前教育的本专科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学院的外延建设拓展了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尤其是学前教育本专科的开办,在学校办学历史上开辟了教育学科的先河。学院首次确立了近期建设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管理富有活力、人才不断涌现、在同类院校中富有竞争力的二级学院。

到2018年底,董事会决策将文学院与影视学院再次合并为人文艺术学院。杨占伊(主管学生)和刘山河(主管教学)先后担任副院长,冯军权任院长助理。这一年,是奠定学院目前发展基本格局的一年,是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文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发展历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也是再出发、再创新、再腾飞的转折性的一年。本年度在校生的总数历史性地突破了5000人大关,达到5713人。学院获得陕西省先进基层党委荣誉称号。

从2019年开始,合并之后的新人文艺术学院,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王冠院长面向全体教职工鲜明地提出:人文艺术学院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专业交叉、学科融合的新文科道路,实现“人文+艺术”的全面融通,以人文支撑艺术,以艺术彰显人文;以人文增强艺术底蕴的厚度,以艺术激活人文创意的活力。

从2019年到2022年,学院的建设发展明显驶入快车道。2019年新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21年初,徐波锋教授、博士接替刘山河担任教学副院长。全院教职工以“教学奋进、融合创新、三全育人、提高效能”为工作总目标,密切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陕西省追赶超越发展战略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秉持新文科融合发展理念,中文与教育、新闻与传媒、戏剧与音乐、英语文学、设计与园林五大专业集群进一步聚合,一流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大人文艺术格局基本形成,专业交叉、学科融合的积极效应日益凸显。2019年底,英语学科的3个专业整体划转至国际合作学院。

近几年来,学院的各方面工作,以招生工作为突破口得以全面提升。学院坚持“招生→培养→就业→招生”的良性工作机制,精准定位,全面统筹;精细宣传,全员参与;精心组织,全年招生。虽然英语学科两本一专3个专业1300余人,在2019年底划转到国际合作学院,但学院招生人数仍然继续保持稳定,办学规模从2019年的7241人,到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校生人数达到8508、8551人,持续保持了高位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近几年来,学院比较雄厚的规模优势,为学科专业发展进一步上台阶、争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外延基础。学院扎实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深化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连续几届毕业生在就业(包含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单位和自主创业)、考研、出国和专升本等关键性指标上均保持了稳定的较高水平,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好口碑。2018年到2021年,学院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07人。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单位和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2019年2倍。近三年共有272人考取了各地区政府部门、电视台、公办中小学等单位编制,有63名学生自主创业开办商贸类和文化传媒类等公司。从2019届到2021届,共毕业本专科学生3800余名,平均就业率达92%。近三年来全院教师荣获校级及以上各类教学科研奖286项,全院学生荣获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936项。

20年心血与汗水凝结的经验

二十年来,人文艺术学院所取得的一切辉煌业绩,都是在以黄藤董事长为首的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坚定支持下取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文学院师生薪火相传、埋头苦干的结晶。回首来路,20载春秋更迭岁月倏忽,一路风雨,一路汗水,一路洒满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只有董事会的科学决策、大力支持和关怀爱护,人文艺术学院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强后盾。

二十年来,学校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在学院发展每个关键时期,都给予了学院师生满腔热情的关怀和支持,引领了学院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确保了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了学院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的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自觉。

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文学院因为建院时间短,资源积累薄弱,一直是全校综合实力比较小比较弱的专业学院。但是,董事会领导始终给人文学院师生倾注了关怀呵护之情,在领导班子配备、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以前瞻性的气魄,与时俱进地做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董事长黄藤教授兼任校长,他是大学与政府、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是董事会决策与行政执行的重要枢纽,是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交互的重要支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黄藤董事长兼校长肩负着引领全校稳步发展和革故鼎新的重大使命,学校的发展进步,包括各学院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治校方略和运筹帷幄。在中外大学发展史上,可以类比的,如埃略特(Charles W. Eliot)之于哈佛大学,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之于芝加哥大学,塞耶(Sylvanus Thayer)之于西点军校,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等等。这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成功经验,也是西安外事学院建校三十年、人文艺术学院建院二十年最重要的经验和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只有建立一个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院领导班子,人文艺术学院才会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二十年来,无论学院分分合合、数次变迁,无论学院发展顺逆荣辱、屡遭挑战,但是,学院的历届领导班子都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策,顾全大局,形成了很强的执行力。历届领导班子在几任院长的带领下,注重强化班子成员的身份意识、公平意识、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接地气、顾大局、重实干、讲实效,在管理中重视把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把人文关爱与制度规则相统一;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把学术操守与市场意识相统一。“其身正、其令则行”(《论语》),身先士卒,向我看齐,这是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精神默契和外事基因传承。只有领导班子形成了团结、民主、宽厚、严格的风格,才能有整个学院正能量的充盈和优良学院文化的养成;只有全体干部职工形成了以院为家、无私奉献的共同体意识和荣辱与共的战友情怀,才会耳濡目染、春风化雨浸润影响一届届莘莘学子,才能产生弥漫全院师生心灵中的尊严感、温暖感和自豪感。无形的精神气质,自然会化作有形的思想行动;无形的精神能量,必然会推动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从一个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只有建立一支爱事业、有才华、素质高、本领强的师资队伍,人文艺术学院才会持续壮大、臻于一流。

民办高校办学之难,痛点在师资。学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李靓)。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使教学科研紧跟专业发展趋势,才能使智力支持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再证明,谁能聚集和造就世界一流的大师,谁就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治校的重要根基,是大学发展之根本。

名师与名校紧密相连。古今中外,凡称得上一流水准的名校无不名师云集,皆有思想巨擘和名师大家。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大学,其师资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云集于此。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和科研的承担者,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亦不可能创建一流的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薪火相传、接力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都花了很大力气,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学院随着专业数量不断增多,学科范围不断拓展,教师资源供给不足始终是长期存在的矛盾,专业课教师数量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明显不足。

但是,困难就是责任,压力就是使命。尤其是近几年来,学院在增加紧缺专业教师数量的同时,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每年都完成了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师资队伍总量和结构得到了明显提升和优化,一批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的高水平的教授和博士,以柔性引进的形式进入学院课堂,一批有才华、有热情、有梦想的毕业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农林科技大学等名校的中青年博士、硕士毕业生加入学院团队,一批业界经验丰富、行业背景深厚的双师型、产业型教师,走进了学院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学院的师资队伍,从学术与实践、理论与应用、教学与科研等几个维度,都得到了显著加强。

——只有坚持科学的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艺术学院才可能得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维的火花,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人文艺术学院积淀了厚学术、重应用、强能力、崇创新的人文教育传统,形成了均衡、全面、渐进的人文教育理念体系,建构了人文+艺术、学院+书院、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比赛等纵横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多元化平台。从2014年,学院提出“板块式建设、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培育、个性化发展”的治理理念,到2018年学院提出“七度课堂”(情感的温度、知识的厚度、学科的宽度、方法的亮度、师生的活跃度、时间的长度、教学的效度)的课堂质量理念,建立“334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级督导、三面督查、四级警示、四维互动),推进“课堂革命”。自2018年开始至今,学院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专业交叉、学科融合、以人文支撑艺术、以艺术彰显人文的新文科发展理念,在所有专业的教学过程,推行“阅读+写作+思辩+创意+竞赛+项目”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多通道交互式的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坚持“五通路径”(课程拉通、师资互通、设施共通、科研融通、竞赛贯通),深度实现学科融合、产教融合、赛课融合。这一系列治理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从近年来办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是科学的,从毕业生培养质量来看是成功的,从社会各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是认可的,从人文艺术学院发展壮大的业绩来看是正确的。

——只有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人文艺术学院才可能从根本上完成人才供给侧改革,为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来,人文艺术学院把项目式教学贯穿于新文科建设的改革之中。项目式教学是基于问题教学或者任务教学,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实践活动,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和任务的完成过程,达到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考核成果化。学院要求任课教师针对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按照项目式教学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编排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学院的各系各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特色和学科实际,灵活多样地推进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产教融合项目。

由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为主体构成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群,推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联合校企双方的师资力量,构建面向融媒体行业的系统教学方案与知识体系,聚焦摄影摄像、后期剪辑、三维制作三大板块,覆盖平面设计软件基础、影视后期剪辑、数字音频后期技术等课程内容,教学成效突出。2021年8月,由学生创作的题为“西安,不止一面”的短视频,在十四运会西安市执委会官方账号发布,助力城市形象宣传,点击量达三千多万。从2021级新生开始,开设了首届“凤凰数字媒体卓越人才基地班”。在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开展了《包装、剪辑设计》和《三维模型绑定设计》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展数字创意融媒体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组织2018级219名学生,进驻文化名城韩城,产出了一批优秀视频作品,得到了行业、政府的高度认可。学院成立正蒙设计研究院,组织师生承接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项目设计,直接参与多个校内项目和社会项目的设计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新闻系的产教融合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获批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深化以创意写作为抓手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教育类专业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展“12345”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推行“产学研政商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环境设计专业开展“一站式递进驱动型”项目式教学;表演专业继续深化“以演带教”项目式教学;音乐表演专业开展“展演推广式”项目教学。各显神通、全面开花的各类项目式教学,形成了学院教学改革领域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年后的星辰与大海

20年前的春天,人文艺术学院萌芽诞生于鱼化湖畔的一棵茂密葱茏的梧桐树下。20年后的春天,人文艺术学院已进入“弱冠之年”,成长为健朗俊秀、前程不可限量的青年。

建设一流的专业学院,为西安外事学院实现“建设百年名校”宏伟目标做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人文学院在创办之初就确立的初心,是20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面向未来的蓝图和愿景。

学院在2021年制定的《人文艺术学院十四五建设规划及发展愿景》中明确提出:

全体教职工要戒骄戒躁、勇立潮头,继续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努力把人文艺术学院建设成为各项办学核心指标位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教育教学质量优异、人才声誉良好、创新与服务能力强、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业绩突出的一流专业学院;要努力建设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一流高等教育文化综合体;要努力建设守正创新正蒙文化、躬行践履道德楷模、传承弘扬“外事基因”、培育塑造“外事新人”的一流立德树人示范学院。

未来的人文艺术学院,一定是充分具备新元素、新品格的新文科、新人才、新学院。未来的人文艺术学院,一定是现代大学创新治理体系的新样态,是对区域高等教育格局有贡献、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推动、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有示范的现代化新型人文艺术学院。

新文科,新人才,新学院,这是人文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站在建校30周年、建院20周年历史节点上,面向未来岁月,所生发的绮丽梦想,所畅想的迷人愿景。

这个梦想是星辰大海,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文师生为之殚精竭虑,抛洒汗水,奉献毕生心血,“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梦想是日月高光,也是历史责任,是人生使命,是事业良知,必定召唤者人文艺术学院的所有当代人和未来者,在通往未来20年、30年的漫长道路上,坚毅跋涉,一往无前!

2022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