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中文系举办以“路遥小说的道德世界”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11-02 09:00 点击量:


11月1日下午,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在学术苑第二报告厅举办了以“路遥小说的道德世界”为主题的讲座。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鹏程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王冠,中文系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旨在讲述路遥的创作历程及解读相关作品,从而让大家对路遥的作品和文学见解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讲座中,王教授围绕路遥小说中的道德世界展开了深入分析。他同大家讨论了路遥作品中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的冲突,道德活动与审美活动的统一,以及路遥道德叙事和道德书写的角度、方法和态度。



讲座伊始,王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路遥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使同学们对路遥作品的特质以及个人经历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王教授开始阐释路遥的创作观念,使同学们了解路遥是站在普通劳动大众的立场上进行的创作,并维护他们的权利,赞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王教授还谈到了当代文学中的“路遥现象”,他指出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汇聚了其所有的道德热情和道德理想,成为众多读者中极为欢迎的道德"训诫书"和精神"圣经",并在当代文坛形成了"畅销"而又"长销"的文学景观。同时,《平凡的世界》"落伍"的现实主义叙事、松散的艺术构架、道德感的"肥大增生"等问题,遭到了学院派和文学史的冷落。近年来,由于某种需要,其又被高度赞誉。

由此可见路遥文学对道德的重视和对道德训诫的热情在现代文学中是罕见的,他将道德感和人的内在美做到了高度统一。这种具有道德训诫和道德教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影响深远,受到了广大中国青年的喜爱。



随后,王教授进入正题——路遥小说的道德空间,他指出:

1.在路遥前期的小说中,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其"痛苦而富于激情"的叙事主题。面对现代生活与传统道德的巨大冲突,路遥无法割断同道德传统、乡土伦理的联系。其道德理想的德性论选择,无意识地流露出对传统道德的眷顾,同时也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道德焦虑。

2.《平凡的世界》所表现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冲突已经完全和解,传统道德在面对生活苦难、身份认同危机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势。

孙少安、孙少平没有了高加林的复杂处境和矛盾选择,个人追求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剑拔弩张的,而是体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他们在一次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完善自己,甘愿为理想道德和理想生活受苦受罪,成为通体透明的真善美的化身。

在此根基上,王教授梳理了路遥道德叙事的特征及道德书写的问题——

特征:

1.在道德观念上,路遥是德性论者。

2.从道德形态的形成来看,路遥以中国传统的德性论为底色,俄罗斯文学以及柳青文学的道德经验也参与了他道德观念的形成。

问题:

1.路遥的道德化叙事统摄一切,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体现出浅表化、平面化和理念化的特征。

2.路遥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是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其他社会体制问题造成的,个人的奋斗和抗争根本无济于事。

3.路遥表现出道德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的认知偏颇,缺乏道德探究和道德反思,存在着将苦难合理化、神圣化、诗意化,简单化和理想化的问题。

4.路遥童年所遭遇的不幸、乡村社会道德伦理的势利,以及他经历的"文革"对传统道德美好方面的破坏,都使得他的道德书写具有一种"补偿"意识,因此他没有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挖掘,而是更多的积极表现传统道德与乡村伦理中美好淳朴的一面,以此求得心灵上的慰藉。

5.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强烈的对领导阶层深情"仰视""圣化",缺乏平等意识。



讲座的最后,王教授引导大家对路遥小说中的“热”与“冷”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随后,中文系副主任周海燕老师组织了师生提问环节,王教授对问题进行解答,王冠院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讲座步入尾声,王教授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并就论文研究向同学们表示“研究什么,就要看什么。”

同学们对王教授的精彩讲座和王冠院长深刻的致辞致以热烈的掌声。随后由周海燕老师进行讲座总结并向王教授致谢,最后她宣布本次讲座圆满结束。这场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路遥小说的机会,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通过王鹏程教授的讲座,同学们深刻解到了路遥及路遥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意识。王鹏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对在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无不受益匪浅。

路遥的书中除了批判与讽刺,更多的还是期待与希望。他所书写的故事几十年来仍激励着无数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不断向前进,流淌在文字中的精神沁人心脾、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