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和丰硕的成果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学术的规范和质量提升离不开前辈的引导和劝诫。为了提升中文系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4月24日下午,中文系于一号教学楼举办教研系列活动,冯文楼教授以“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之我见”为题,为中文系大家庭带来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中文系全体教师聆听了本次报告。本次报告内容夯实,精彩绝伦,王冠院长也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肯定。
冯文楼教授在报告伊始,指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之偏向——当前,“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改革战略。但毋庸讳言,教育教学改革却一直沉浸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技术性问题上,注重形式,轻视内容,故而花样繁复,但实则徒具其表,难见成效,教学质量反而出现严重倒退,将上百年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彻底改掉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文楼教授提出,作为教学之主力,我们尤其是年轻教师,首要需要做的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引用了教育部某司长的一句话:“高校的教学现状是把昨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进入明天的世界。” 这句话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要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关注,恐怕才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在知识结构的更新中应贯穿着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一言以蔽之,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应当放到中心位置上来。
为论证这一观点,冯教授引用了王国维和余英时等著名学者的案例——余英时先生在谈到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时说到:“学术上,不管世界潮流,关门研究不行。” 在谈到王国维时,他说,“王国维开疆辟土,为现代‘国学’的创建作出了最辉煌的功绩。这一成就,得力于他早年的西学训练。现代‘国学’与传统考证之间的一大区别即在‘概念化’之有无或强弱。‘概念化’是达到‘纲举目张’的不二法门,系统的知识由此而建立。王国维虽然后来完全放弃了哲学,但早年反复阅读康德与叔本华使他在‘概念化’方面高出同辈的考证学家,似乎是很难否认的。”王国维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 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未尝知学者也。”“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这些正告,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以,做学问,我们应该“通古今之变,会中西之学”。
随后,冯老师指出了做学问的应有之道:
1.从“无处”读出“有”:
从“无处”读出“有”,用阐释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填补空白,使不在场者在场;用接受美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对其召唤反应结构的破译;用中国的术语来说,就是无中生有;换成老子的话,就是“有生于无”。 为方便各位老师的理解,冯老师以“《三国志演义》的‘篇首词’的学术解读”作为例证。
2.对“消极”观做重新认识:
谈到“消极”观的文学展现,众所周知,元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评价不高。究其原因,与它所表现的两大题域有关: 一为消极避世,叹世归隐,一为男女风情,浪子风流。前者有消极之虞,后者有诲淫之嫌。但研究不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更不是秉持一元论,做重新解读,是做学问的另一种方式。随后,冯老师以“精神的狂欢与栖居的开启——元散曲‘隐逸’题域的多维审视”为例证进行了分析。
3.追踪文化谱系:
虽然,文化谱系为考古学文化研究中使用的术语,指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分化与变迁,是考古学家对一定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发展源流脉络的系统总结,但这种研究方式对于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在此,冯老师以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时至今日依旧是“农民起义说”占主流地位为例证,从追踪文化谱系的角度,分析这支队伍的特殊性,探讨其起义的性质。
4.进行创造性转化:
如何做到创造性转化,在此,冯老师以“《西游记》的取经之因”“紧箍的规训”“《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红楼梦》的小说观”等为例证分别进行阐释。
5.对文本主题进行拓展与定位:
冯老师直接举例——对《红楼梦》主题的分析,一般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入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自会读出它不同的内涵来。换言之, 任何经典作品的主题,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时间匆匆,两个小时的盛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次研讨报告会不仅在短时间内让中文系教师了解了学术前沿,分享了冯老师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启发了大家的科研思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思想碰撞,激发灵感,使得很多科研想法可以灵光乍现,对于进而丰富、发展中文系教师当前的研究,优化自己的学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袁方老师在报告会后赞叹冯老师丰硕的科研成果和难得的科研精神的同时,对冯老师做学问的方法更是表达了赞同,随后他鼓励青年教师重新评估自己,指出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听别人报告、看别人成果,也是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过程。希望中文系砥砺前行,在不远的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学术成果。
冯文楼,原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学科带头人。曾担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多届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担任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出版有专著四部,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